中央編辦、發(fā)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人近日就國務院取消和下放批行政審批等事項的相關問題,回答了人民日報、新華社記者的提問。
問:5月13日,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請介紹一下有關背景和主要考慮。
答: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把職能轉變放在突出位置,得到社會各界普遍好評,老百姓對此期待也很高。減少行政審批是推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的重要突破口。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記者招待會上提出,本屆政府要下決心把現有行政審批事項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國務院次常務會議、次全體會議和次廉政工作會議,都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
借鑒以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經驗和做法,經過深入研究論證,這次國務院確定先行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研究確定這些事項時,主要把握了四點:一是著眼于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切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進一步釋放改革的制度紅利,激發(fā)市場和社會活力,增強發(fā)展動力。二是突出重點,找準要害,重點選擇投資審批、企事業(yè)單位及社會組織生產經營和業(yè)務活動審批、資質資格許可認定等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活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審批事項。三是對不該管的事、不該有的權,堅決取消,徹底下放,不搞形式、不避重就輕。四是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積極穩(wěn)妥。
問:這次取消和下放的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主要有哪幾種情況?
答:在這次取消和下放的事項中,取消有107項,超過80%,目的就是要盡快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從體制機制上給市場主體松綁,進一步激發(fā)企業(yè)和個人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同時,把一些適合由地方管理的事項下放給地方,發(fā)揮地方的管理優(yōu)勢,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從具體項目看,主要有五種情況:一是投資審批事項。如取消發(fā)展改革委“企業(yè)投資乙烯改擴建項目核準”,下放其“企業(yè)投資風電站項目核準”、“企業(yè)投資城市快速軌道交通項目核準”等。二是涉及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生產經營和業(yè)務活動的事項。如取消稅務總局“對辦理稅務登記(開業(yè)、變更、驗證和換證)的核準”、能源局“電力市場份額核定”、水利部“水利工程開工審批”、教育部“民辦學校聘任校長核準”等。三是涉及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資質資格許可認定的事項。如取消科技部“非營利性科研機構認定”、商務部“機電產品國際招標機構資格審批”、林業(yè)局“全國經濟林花木之鄉(xiāng)命名”等。四是評比達標表彰評估和相關檢查活動。如取消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城鎮(zhèn)房屋拆遷管理規(guī)范化考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留學人員創(chuàng)業(yè)園評估”等。五是行政事業(yè)性收費項目。如取消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子工程概預算人員培訓費”等。此外,還有一些設立審批時的情況已發(fā)生變化、現在沒必要再審批的事項,以及一些屬于機關內部事務審批、需要減少工作環(huán)節(jié)的事項。
在這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中,有107項直接涉及社會公眾和方方面面,已經對外公布。有14項屬于法律規(guī)定設定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修訂相關法律規(guī)定后再向社會公布。此外,還有8項機關內部事務審批和4項涉密項目,不直接涉及社會公眾,不再對外公布。
問:國務院部門的行政審批項目涉及方方面面,取消和下放工作是如何進行的?
答:政府職能轉變是由表及里、觸動既有利益格局的深層次改革,任務艱巨。這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國務院專門成立以張高麗副總理為組長的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協調小組,指導推動各部門按進度高質量做好相關工作。國務院其他領導對分管部門的職能轉變進行了有力的指導、推動和督促。各部門從大局出發(fā),積極主動開展工作。審核論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經過了深入論證、專家評估、國務院審議等慎重研究決策的過程。
首先,研究提出擬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的意見。各部門根據要求,對現有職能特別是行政審批事項梳理分析,主動提出擬取消和下放的事項。對一些重點項目,有些部門多次召開黨組會議研究。中央編辦、發(fā)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牽頭部門,主要領導負責,組成精干班子,建立工作機制,對重點部門、重點領域的行政審批等事項逐項分析,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反復溝通協商,提出初步意見。
其次,專家組進行評估。為確保職能的取消和下放科學有效、切實可行,國務院專門成立職能轉變評估專家組,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協調小組領導下工作。專家組由熟悉政府管理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相關部門司局級以上領導干部組成。專家組對牽頭部門提出的擬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等事項,集中進行討論,聽取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情況說明,重點就取消和下放事項的可行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出評估意見。
后,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相關牽頭部門根據專家組評估意見作進一步研究,報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協調小組。協調小組研究同意后,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終確定了這133項取消和下放事項。
問:這次發(fā)展改革委取消和下放25項投資審批項目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答:減少投資審批是這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的一個重點。根據國務院的部署要求,發(fā)展改革委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加快職能轉變。一是對于市場競爭充分,企業(yè)自我約束能力強,可以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產業(yè)政策、技術標準、信息引導等實現有效調控的項目,由核準改為備案管理。二是對于現階段仍需由政府通過發(fā)展規(guī)劃、總量控制目標、產業(yè)政策、準入標準、用地政策、環(huán)保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實現有效調控的項目,主要交由地方政府核準,并明確相應責任。取消和下放這些投資審批項目,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切實落實企業(yè)投資自主權。
比如,將企業(yè)投資衛(wèi)星電視接收機及關鍵件項目由核準改為備案管理,主要考慮:一是隨著技術進步,衛(wèi)星電視接收機及關鍵件制造過程已與一般電子信息產品基本相同,屬于市場能夠有效配置資源、自行調節(jié)的領域;二是國家在衛(wèi)星電視接收設備安裝和使用方面已有相關規(guī)定,衛(wèi)星電視接收機生產資質已有相關部門進行管理。
比如,將企業(yè)投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qū)域內總投資5000萬元及以上的旅游開發(fā)和資源保護項目,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區(qū)內總投資3000萬元及以上項目交由省級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主要考慮:一是此類項目涉及對各類景區(qū)、保護區(qū)的保護,需要防范過度開發(fā),防止破壞旅游、文物以及珍貴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現階段仍需政府核準。二是此類項目不屬于涉及其他地區(qū)、需要全國統籌安排或總量控制的項目,可以交由地方政府核準,并通過用地政策、環(huán)保政策、文物保護政策等實現有效調控。